北埔老街 | 公私立國民中學網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北埔老街位在臺灣新竹縣北埔鄉,其街區即在「北埔老聚落」之範圍內,包括北埔街、廟前街、南興街、城門街,街區內有金廣福公館、天水堂、姜阿新洋樓、北埔慈天宮、北埔忠恕堂等古蹟,為新竹縣的著名旅遊景點。其特產有靠秋季九降風製成的柿餅、柿乾以及芋仔番薯月餅,而另稱「膨風茶」的東方美人茶與客家擂茶亦頗有名氣。[1][2]
北埔鄉與旁邊的峨眉鄉、寶山鄉舊稱「大隘」,原為賽夏族之領域,此地到清道光初年仍未被漢人開墾。道光六年(1826年)淡水廳同知李嗣鄴計畫開墾竹塹城東南山區,便在石碎崙設置隘口、招募民丁駐防,同時命令九芎林莊總理姜秀鑾繼續在南橫崗頂建造隘樓,以縮短番界。道光十四年(1834)李嗣鄴諭令姜秀鑾,在塹南橫崗頂建隘十五座,募丁一百六十名,分駐巡防,負責沿山一帶防務。道光十五年(1835),李嗣鄴先後下令閩籍竹塹城西門總理林德修、周邦正與粵籍姜秀鑾仝立合約,合資組織「金廣福墾號」,姜秀鑾率眾突破賽夏族人的據點,由三角城循牛路進駐北埔,於今「金廣福公館」現址設立指揮中心統轄墾隘事務。之後逐步向埔尾、月眉(今峨眉)、獅頭坪等地開墾。在此期間,姜秀鑾也在北埔的西、南、北三面種植莿竹為牆,建四座城門,形成「北埔老聚落」之範圍。而到咸豐年間時,今北埔、峨眉、寶山三鄉的土地幾乎都已開墾完成。[2] 光緒十二年(1886)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實施「開山撫番」政策,裁撤金廣福之隘務,解除其開疆權責「金廣福墾號」任務告一段落。1895年日本治臺之後北埔仍然熱鬧不減。此地在當時設有茶葉試驗場,由於所產茶葉大受日本本土歡迎,所以一時工廠林立,直到1965年茶葉大王姜阿新的公司倒閉為止,北埔的茶業才衰落。而除了茶業之外,北埔的繁榮還得利於附近的煤礦,然而在礦藏枯竭後,北埔也跟著衰落。之後因為原在北埔街上的北埔鄉公所遷到中山路,以及臺三線拓寬等因素,此地幾乎完全失去昔日商業盛況,不過由於客家風味小吃與老街懷舊風潮,使得此地轉為觀光勝地。[3]
北埔街區因是基於拓墾目的發展起來的,所以住屋十分緊密以達到防禦效果。該街區的重心分別是金廣福公館與當地信仰中心的慈天宮,慈天宮以東的建築多為土埆厝,是早年墾民的住所;以西的部分多為長條型街屋,其第一進多為兩層樓高,面寬三開間,是地方情勢安定後...